民眾專區目錄
A- A A+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醫學新知
腦中風後肢體痙攣的治療:肉毒桿菌素之應用
post-stroke spasticity、botulinum toxin
張榮凱1 、黃詣翔1 、施旭姿2 、賴文恩3
光田綜合醫院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1 、光田綜合醫院職業醫學科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2 、光田綜合醫院家庭醫學部部長3
依據台灣腦中風登錄的統計,缺血性中風病人在1個月後仍然有超過六成的人需依賴他人照顧[1]。肢體痙攣是急性腦中風後常見的合併症,常造成照顧的困難、生活品質的下降及影響神經功能的恢復。雖然張力的成因仍待深入研究,但研究顯示中風後的運動功能失能,其中很大一部分與中風後的肢體產生“痙攣”(spasticity)有關。根據過去文獻統計,中風後肢體痙攣的比例,約佔二成五至三成左右[2]。若未及時治療,張力造成的痙攣會使患者功能日漸喪失。起初可能只是關節活動度下降,但最終可能演變成永久性的關節攣縮。然而,中風後痙攣並非慢性期才會成形。近年研究發現,肢體痙攣現象可以早至中風後一至兩週就開始出現[3]
 
網站更新日期:114.10.10 瀏覽人數:32339221
操作進行中,請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