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專區目錄
A- A A+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家庭醫業
食品致病細菌--出血性大腸桿菌
Escherichia coli O157:H7、Shiga-like toxin、verotoxin
呂旭峰1
振興復健醫學中心臨床病理科1
美國,每年約有6百萬至8千萬人因食品中毒,其中約有9,000人死亡,估計損失約50億美元。英格蘭與威爾斯統計1996-2000年共發生過本土食品中毒案例高達1,724,315例,日本每年食品中毒案例至少1,000件左右。台灣從民國70-94年,食品中毒案件共3,325件,中毒人數77,473人,有51人死亡。大腸桿菌大部分無害,但近15年來被歸屬於舊病源新菌株的O157:H7會導致疾病,其傳播途徑包括飲水、受污染的食物、游泳池的水及造成育幼院孩童的相互傳染。大腸桿菌O157可污染蔬菜、蘋果汁與柳橙汁,易造成5歲以下兒童、免疫力低和老年人併發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uremic syndrome)。近十年來台灣僅發生一個病例,然而進口食品若遭受大腸桿菌O157感染,仍然可能在台灣造成大流行。感染該菌有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出血性腹瀉和腹部絞痛,更會造成幼兒急性腎衰竭,根據國外報導,約12%患者預後不佳,甚至造成末期腎臟病。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療爭議極大,quinolone與sulfonamide較常使用,不過無證據顯示抗生素能夠改善病情,某些學者甚至認為使用抗生素可能會促發腎臟併發症,亦應避免使用Imodium等抗腹瀉劑。最近毒菠菜事件提醒衛生機關未來台灣若檢疫不夠確實,可能會像美國一樣爆發病源性大腸桿菌的流行。 
網站更新日期:114.05.01 瀏覽人數:29980010
操作進行中,請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