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專區目錄
A- A A+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社區醫學
由傳統中國醫學談現代醫學之生物心理社會照顧模式
biopsychosocial model
鄭諭聰1 、許維邦2 、賴東淵3 、高木墻3 、陳育正3 、江佩蓉3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1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家醫科2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中醫部3
目前對於健康最完整的定義,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提出來的定義:「所謂“健康”,不單指一個人在軀體的構造或生理功能上沒有疾病或異常的現象,且須包括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也就是心理上的健全。」所以身為一個臨床醫師在照顧病人健康時也須顧慮到生理、心理和社會這三個層面。 回溯西方的醫學史,GeorgeEngel醫師在1977年首先提出anewmedicalmodel:achallengeforbiomedicinescience,自此之後,西方主流現代醫學才從一開始的生物醫學模式躍升到所謂生理、心理及社會醫學模式,即所謂的biopsychosocial(BPS)model,更全面的照顧病人真正的健康。這個理論不只強調疾病的發生跟不適當的心理活動有很大的關係,甚至包括一個人的家庭社會背景、日常生活環境,都間接或直接的影響一個人的健康。雖然這個BPSmodel已經被提出來將近半個世紀,然而目前醫學教育對這方面的重視程度仍相當不足;臨床醫師在朝九晚五繁忙的工作之中,能有幾人可以真正落實到BPSmodel的健康照顧理念,而令人訝異的,中國傳統醫學卻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著作《皇帝內經》一書中已經提出所謂『形與神俱』、『天人合一』的基礎理論,這個理論基礎和現代醫學所謂的biopsychosocialmodel竟然不謀而合,其中包含的層面更擴及到整個大自然與宇宙,不禁令人感嘆中國老祖宗的智慧。  
網站更新日期:114.05.02 瀏覽人數:30015730
操作進行中,請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