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期刊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家庭醫業
以實證為基礎的臨床預防醫學
Preventive medicine、preventive healthy care、evidence-based medicine、cancer screening、chemoprevention
林嵩雅1
、黃士原2
、葉昱麟1
、吳建林2
羅東聖母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1
、羅東聖母醫院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2
約2500年前,黃帝內經:「上醫醫未病,中醫醫欲病,下醫醫已病。」即有預防醫學的概念。如果我們能在疾病早期就給予治療,除了可以讓醫療費用下降,甚至可以改善病人的預後。在臨床上,醫師必須考慮許多面向來介入病人,其中預防醫學健康檢查原則有:1.疾病對生活的質與量有重大影響。2.疾病有較高的盛行率、發生率。3.有方法可以治療,治療方法在醫學上可被接受。4.早期發現治療,可明顯降低死亡率及罹病率。5.早期或症狀未出現時治療比症狀出現時才治療,效益優於後者。6.具經濟效益,檢查方法有較佳的敏感性、特異性、預測率。實務上要兼顧這六個原則來推動預防醫學並不容易,所以我們需要藉由實證醫學來協助我們推動預防醫學,並利用實證醫學的五個步驟:1.形成臨床問題(Ask)、2.尋找證據(Acquire)、3.嚴謹評估證據(Appraisal)、4.臨床應用(Application)、5.評估效果(Audit)來促使衛生政策形成、衛生政策執行、最後還必須進行衛生政策評估,前揭每一步驟都相當重要。例如國內成人預防保健篩檢在經過評估檢討後,刪除大規模的尿酸篩檢,以避免過度使用降尿酸藥物allopurinol導致的史蒂芬強生症候群;2015年起19版的Harrison內科學教科書載明,不建議尿酸納入常規篩檢;2016年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出版的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診治指引,不建議無症狀高尿酸血症立即接受降尿酸藥物治療。本文依據2017年美國家庭醫學會、USPSTF、美國癌症協會的實證考據,給予推動臨床預防醫學的建議,證據等級分為五級,A:強烈建議、B:中等強度建議、C:視醫師臨床判斷及病人傾向、D:不鼓勵施行、I:證據力不足,其中證據等級A、B則建議提供此服務。
網站更新日期:114.04.25
瀏覽人數:29913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