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期刊目錄
A- A A+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家庭醫業
慢性倦怠
fatigue、chronic fatigue syndrome、muscle weakness、somnolence
陳昕慧1 、陳韋良2 、吳政融3,4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實習醫學生1 、三軍總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2 、國軍桃園總醫院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3 、三軍總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住院總醫師4
倦怠(Fatigue)是個人主觀上感到疲累、無精打采、缺乏動力,以致於無法應付日常生活、工作,甚至影響心理狀態的症狀。倦怠在臨床上相當常見,同時也是許多系統性疾病、神經性疾病和心理性疾病最明顯的臨床表現。然而,病患常用倦怠來表達肌肉無力(muscle weakness)、嗜睡(somnolence)或者運動後呼吸困難(dyspnea on exertion)的症狀,故確認患者是否真正感到倦怠是相當重要的。根據美國一項大規模研究顯示,倦怠的發生率約為6.7%,而有四分之一的人終其一生曾感受到倦怠的症狀[1]。依持續時間的長短區分,少於一個月的倦怠感稱為短期倦怠(recent fatigue),介於一至六個月之間則稱為長期倦怠(prolonged fatigue),大於六個月的倦怠感便屬於慢性倦怠(chronic fatigue)。面對慢性倦怠的患者,應考慮是否有潛在的生理因素、器質性疾病、或是心理方面的問題;排除所有可能原因後的倦怠症狀,可歸類為慢性倦怠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2]。倦怠的治療以解決根本問題為主,在無原因的慢性倦怠症候群中可採用認知行為治療和漸進式運動療法,藉由改變身體狀態減少倦怠的感受。
 
網站更新日期:114.04.25 瀏覽人數:29915607
操作進行中,請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