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期刊目錄
A- A A+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家庭醫業
蕁麻疹的臨床診斷與治療進展
urticaria、diagnosis、management
盧信銘1 、邱思豪2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1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2
蕁麻疹(urticaria),俗稱風疹塊,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症,臨床表現為身上皮膚出現紅色到粉紅色、輕微鼓起或膨出的塊狀浮腫,通常伴隨強烈癢感。每處浮腫可能出現數小時後即消失,但又在其他區域出現新的皮膚病灶。若病變部位發生在更深層的真皮與皮下組織,我們稱為血管性水腫(angioedema),可能出現嘴唇、眼周、舌頭或喉部腫脹,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困難,而有生命危險。

蕁麻疹可出現在各年齡層,其盛行率約為20%[1],而慢性蕁麻疹在台灣的盛行率則為0.690.79%,意即每5人就有1位發生過蕁麻疹,而每140個台灣人就有1位因為慢性蕁麻疹而產生長期的困擾,其中又以40-59歲中年女性的好發率最高。慢性蕁麻疹同時也與精神疾病、發炎性疾病、甲狀腺疾病和風濕病等疾病風險的增加有關。隨著慢性蕁麻疹持續時間的延長,這些合併症的盛行率也可能隨之增加[2]。此外,蕁麻疹也容易對患者造成工作、日常活動、睡眠障礙和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負面影響,進而增加全球醫療照護資源的負擔及支出[3]。因此,蕁麻疹的診斷與處置在基層醫療是一件重要的健康議題。
  
網站更新日期:114.08.29 瀏覽人數:31827189
操作進行中,請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