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期刊目錄
A- A A+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家庭醫業
加護後症候群概論
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
王龍祥1 、彭邦中2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1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高齡醫學科主任2
隨著輔助循環器與呼吸設備的革新以及教育訓練的標準化,急重症醫療照護在這些年來在短期預後(死亡率及28天存活率)已有長足的進步[1]。因此,有許多患者能夠於加護病房存活,在出院後於門診追蹤,家庭醫師應有能力為這些自加護病房出院的病人提供持續性的照護並警覺加護後併發症的發生,其中也包括從COVID-19 康復的患者[2]。由於目前並無統一的指引, 病人自加護病房出院後的追蹤時間點及頻率應根據病人的共病症和疾病的嚴重程度來決定。研究指出病人自加護病房出院一年後,超過20%的病人會有日常生活部分困難的情形[3]。加護後症候群(post- intensive care syndrome, PICS)是由美國重症醫學會(the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於2010年針對加護病房出院後發生亞急性或慢性的生理及心理問題所提出[4]。加護後症候群指的是於加護病房照護中、加護病房照護後或出院後發生的生理、認知和精神上的病症,並且包含病人長期的預後(例如長期功能障礙及日常活動受阻)[5]及對病人家屬的影響(圖1)[1]。 
網站更新日期:114.05.12 瀏覽人數:30126970
操作進行中,請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