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期刊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醫藥新知
服用二肽基酶-4(DPP-4)抑制劑引起之類天皰瘡
drug-associated bullous pemphigoid、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
林方安1
、馮相偉2
、鄭安宏2
、張宇辰3
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1
、馬偕醫學院見習醫師2
、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3
84歲男性,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及已治癒之C型肝炎,無已知藥物過敏史。長期服用irbesartan/hydrochlorothiazide、nifedipine、febuxostat、pitavastatin、alprazolam、zolpidem,固定於家醫科追蹤治療。X伯伯因腎功能不佳,十年前開始使用linagliptin做為糖尿病的治療用藥,期間飯前血糖控制良好。然而,X伯伯在前年雙手手背及右臉頰長出數顆大水泡與周邊紅疹,合併明顯搔癢症狀而至皮膚科門診求治。皮膚科醫師根據其臨床表現與用藥紀錄,懷疑可能為linagliptin引起的類天皰瘡(drugassociatedbullous pemphigoid, DABP),因此建議停用linagliptin並給予口服類固醇prednisolone每次5mg,每日三次,連續治療一週。經治療後X伯伯的水泡逐漸消退(圖1、圖2、圖3),prednisolone逐漸減量使用:每日5mg使用兩週,隨後減至每日2.5mg,再持續使用四週,然後停用,日後無新發皮膚症狀或病灶,目前穩定於家醫科回診追蹤。
Dipeptidyl peptidase-4 (DPP-4) 抑制劑為常見之糖尿病治療用藥,儘管該類藥物副作用較少,臨床上卻發現可能與類天皰瘡的發生有相關。本文將回顧常見潛在引發類天皰瘡的藥物種類與致病機轉,並進一步探討DPP-4抑制劑引起之類天皰瘡之流行病學特色與處置建議。
Dipeptidyl peptidase-4 (DPP-4) 抑制劑為常見之糖尿病治療用藥,儘管該類藥物副作用較少,臨床上卻發現可能與類天皰瘡的發生有相關。本文將回顧常見潛在引發類天皰瘡的藥物種類與致病機轉,並進一步探討DPP-4抑制劑引起之類天皰瘡之流行病學特色與處置建議。
網站更新日期:114.05.09
瀏覽人數:30086702